联系我们
  • 邮编:230088
  • 电话:400 188 4560
  •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合欢路6号亿诺商务中心A座4楼

推进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心共创”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4191 发表时间:2020-03-31 15:09:09

《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建设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汇聚世界一 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是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原始创新能力,加促核 心竞争力提升的国 家战略。2017年,上海张江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先后启动建设。“两心”落地长三角,是长三角区域优势、科技资源密集优势的体现,也是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战略重点所在。

“两心共创”的基础与意义

立足合肥和上海创新资源,推进“两心共创”,发挥协同效应,推动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对提升国 家原始创新能力以及长三角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两心”建设的功能布局和合作基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原始创新角度看,体现了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的先进性。所有在建大科学装置、国 家实验室,均体现国际先进、国内唯 一或第 一的建设目标,实现以大科学装置群建设构建原始创新能力,以前瞻性科技创新活动带动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二是从功能角度看,体现了国 家科学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一体化发展目标。上海张江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主要在新能源、环境、生态与健康等知识创新领域发力。而合肥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建设包含一批“双一 流”大学和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共同体、未来产业抚育基地的滨湖科学城,以整合创新资源、催生变革性技术,搭建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为目标。三是从研究领域看,有利于形成各具优势的功能布局。上海重点布局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合肥着力于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六大领域,布局功能细分化明显,有利于展开合作,协同攻克重大科学难题。四是从大科学装置部署看,有利于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协同高效利用。在揭示物质结构方面,上海拥有第3代同步辐射光源,是原子/分子尺度上揭示物质结构和生命现象的理想探针。而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已经改造提升,正在筹建新一代先进光源装置。在能源领域,合肥有独有的聚焦磁约束核聚变和智慧能源,是国际一 流的综合性超导核聚变研究中心。在健康医疗领域,上海建有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合肥设立了上海之外的全国第二家质子重离子医院,两地协同攻关具备了物质基础。在信息领域,合肥构建完整的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下一代安 全、高效的信息通信体系。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上海建立量子国 家重点实验室分部,推进两地协同创新,保持量子领域的国际领 先优势。

“两心共创”的现状与路径

目前,合肥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的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5个大科学装置已投入运行,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超导质子医学加速器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在量子信息、核聚变能源等方面持续保持国际领 先地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已建和在建大科学装置项目有14个,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信息化基础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也取得重要成果。“两心共创”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上海中科大量子工程卓越中心的设立。2017年量子工程卓越中心入驻中科大上海研究院,2019年上海中科大量子工程卓越中心筹建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立足上海,联合国内外顶 尖科研院校,推进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打造国际化、开放式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当前,“两心共创”的主要方式有科研教育机构共设研究平台并合作培养人才、高技术企业异地设立研发机构、上海孵化及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合肥等。这些合作均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两地大科学中心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互动还缺乏顶层设计及组织机制、基于大科学中心建设的协同创新链尚未构建等。推进“两心同创”,要进一步优化路径,以常规化、体系化、网络化、高值化为诉求,提升协同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提升“两心”在国 家战略中的地位。发挥合肥和张江两个综合国 家科学中心人才和智力密集优势,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围绕世界前沿重大科技问题和国 家战略需求,共同谋划、共同争取国 家更多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合肥和上海张江,建设国 家实验室和世界一 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带动长三角区域在大科学装置数量和影响上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推动“两心”科研联合攻关。瞄准科技前沿和国 家重大需求,整合全球研发资源,联合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承接国 家重大创新任务,开展前瞻性项目研究和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在重大原始创新、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汇聚顶 尖创新主体等方面发挥指引性作用,全 面增强“两心”在长三角的创新支撑和指引发展的能力,提升“两心”原始创新成果国际水平。

构建“两心”资源共享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重大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建设为指引,建立基础性科学研究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和合作网络,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立各类专 业性、交叉性研发平台,构建复合性、实体性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打造集成电路、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在跨区域和跨产业领域寻找创新空间,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以国 家战略科技需求研究和基础前沿交叉领域研究的突破,带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飞跃,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构建“两心”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整合转化“两心”创新资源,以合肥和上海两地科技产业资源互补为前提,以G60创新走廊、安徽产业承接基地等为载体,采取跨地域的转化平台模式、新兴研发中心建设模式、跨地域的研发社区以及飞地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等,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变革性技术。推动构建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无缝对接机制,推进科创一体化、高价值化进程,构建全链条的创新研发体系、技术体系、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培育和打造世界 级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世界一 流的企业,提升“两心”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标签:
相关产品